中時電子報╱賀陳旦
五四當晚林義傑和兩位夥伴跑七千五百公里、橫越撒哈拉的紀錄片首映(片名叫俗氣的《決戰撒哈拉》)。馬總統出席放映前記者會,可惜他沒有觀賞影片。片末埃及段落以及跑抵紅海沿途都有台灣加油團護送,同胞的熱情和鮮豔的國旗,對照跑者疲累的身軀、荒漠的場景,區區十幾人呈現了最關鍵的高潮。有人應該提醒馬總統多留九十分鐘,與觀眾共睹這一段,意義遠大於《色戒》後緬懷愛國青年。
林義傑的堅毅,舉世敬佩;是我們的榮耀、我們的驕傲。「他隻身向艱險邁步,落足的震動,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。」這是四年前頗受好評的國際電話廣告題材。這一次好萊塢巨星麥特.戴蒙贊助「Running The Sahara」(還親自旁白!)全球發行,片尾國旗和國人同慶,進一步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身影!
我不是急著把林義傑和台灣劃等號,然後沾台灣之光洋洋得意。但就因為他已經是世界級地位了,我們可以從更寬、更普世的角度來想想,這個旅程、這部片子可能的意義,可能對台灣的意義。
首先,這種極限運動幾無功利可言,最大動機是自我挑戰、自我超越;最大收穫在事前的周詳準備,以及過程中的應變能力。熱情進取之外又要冷靜謙虛。這是非常難得的平衡,有這種本事的人做任何事都會成功。(不要只大篇幅報導學測滿分明星!)另一方面,既然為自己而跑,代表有自己清楚的價值觀和思考習慣。不單不人云亦云,還要敢走「人少的路」,這裡頭的自信、自在,更是珍貴!多元創新於焉啟始!
劉金標先生兩天後再上單車從北京遠征上海。七五老翁連續騎一千七百公里,佩服之外,一定有人認為太冒險了。劉寧生駕無動力的鄭和式太平公主號帆船,十個月橫渡太平洋來回一萬四千浬!一般人的反應也是太冒險了吧?這些作為之所以為人佩服,就是因為他們「敢」!英雄就是敢而又能行,在風險中藉良好準備冷靜自信的完成凡人不敢想的事。
每個人都愛英雄,然而台灣特別需要英雄!因為我們的社會太計較近利,太在乎程序,多數人都因而被瑣事綁得慎微鄉愿。不敢主動,不敢作選擇。「勇氣」快要成為罕見詞了!台灣內外困頓,需要勇敢的領導,勇往的追隨。林義傑說:不試怎麼知道不可能?
即便不要想得那麼沉重。「撒哈拉」告訴我們的無非只是三個平凡人相約去做一件沒人做過的事。每個人都可能有和別人不一樣的念頭和生活。彼此視之為不尋常,因而彼此欣賞或相互容忍,乃至祝福,不是很美妙嗎?這不就是民主和自由的真諦嗎,台灣不也就是要靠這個立足世界嗎?
前天是自行車日,政府再度承諾要建一千五百公里自行車道。台灣該發展,可發展,甚至已發展成自行車優良環境,「自行車島」很自然可當響亮號召。但是我看不出環島自行車道的急迫性。有了車「道」,車「島」就成了嗎?事實上,一口氣環島的單車人是少數、是「英雄」!城際之間的單車道需求相對並不高,危險路段局部改善確有需要,然而全島另闢一單車道路網?恐怕又要成為擴大內需。
反之,台灣要成為自行車島的功課在「單車生活化,單車市區化」。如何停得不礙人,如何和機車、路邊停車相容,才是挑戰。而且,只有和日常生活結合,才是真正綠色交通,是為政府加油的重點。競速騎車(例如每小時五十三公里),是運動,不是樂活。環島趕路(例如:大學生五天接力完成)是在挑戰自己,不在欣賞別人。
唯有人性的速度才能達到慢活境界,台灣可親可愛也只有在這種單車環境下才體會得到。馬總統如果看完「撒哈拉」,看到台灣之光之外的其他台灣點點,那就更像國家領導人了。(作者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)
留言列表